发展规划处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发展规划  高教研究  优质学校建设  创新发展行动计划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信息速递>>正文
网上买足彩的正规app申报2017年度河南省职业教育优秀教学成果的通知
2017-05-18 15:16 发展规划处  审核人:

 

 

各单位、各部门:

2017年度河南省职业教育优秀教学成果评选工作即将启动,根据河南省教育厅《网上买足彩的正规app评选2017年度河南省职业教育优秀教学成果的通知》(教职研〔2017382号)文件精神与要求,现将相关申报工作通知如下:

一、申报要求

1.申报成果形式

1)经市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立项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结项成果(专指“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2)已公开出版的职业教育类专著(独立作者,不包括教材);

3)通过省级以上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的职业教育教材(包括省规划教材、省实验教材等);

4)校本课程教材成果。校本课程教材指编写者自主开发,具有原创性、地域性、教育性、实用性,系统讲解某一领域知识的教学材料汇编或正式出版物(文本教材)。成果要求不少于一个学期的学习内容。确系根据学校实际自主开发的成果,严禁抄袭。成果著作权人可以是个人、团队或单位。以个人名义申报的成果每项申报参评人数限5人(含5人)以下。参评成果不包括学习辅导用书、习题集、教学参考资料,以及参与编写的国家和全省地方课程教材等。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参评成果限定为素质课程教材和专业技能课程教材两类。

5)未公开出版、发表,但已被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及行业主管部门采用的调研咨询报告,或在省级及以上有关学术会议上交流的教研成果(需提供市级以上单位出据的相关证明材料,论文不得申报)。

以上成果结项、完成时间须在20161月之后。

2.申报人资格。申报人须是正在从事职业教育工作的人员(含教师,教育行政、教学管理、教学研究和教学辅助工作人员)。

3.省职业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实行主持人(第一完成人)负责制。每个成果,主持人仅限1人,参研人员限6人以内(不含主持人)。各类形式的成果必须由主持人及其所在单位申请和推荐。

4.已获国家级、省级奖励者不再申报。已参加过往年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的成果不再申报。发现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不予受理:(1)未按照规定程序申报、推荐的;(2)不符合河南省职业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奖励对象、内容与时限的;(3)未按规定格式和要求填写推荐材料以及规定的附件不齐全的;(4)存在权属争议,弄虚作假或剽窃他人研究成果行为的。

二、申报程序

此次评选工作使用《河南省职业教育优秀教学成果网上评选系统》(以下简称“系统”)完成电子数据的采集和报送。“系统”将于65日—616日开通,届时可以通过河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www.vae.ha.cn)访问“系统”,其流程如下:

各申报人员需要使用《教师信息管理系统》的教师编号和密码登录“系统”,根据“系统”提示要求报名。获奖证书上的信息将以申报人员在系统内填写的内容为准,请务必认真填写。

三、材料报送要求

纸质申请材料用A4纸印制,材料包括:

1.非教材、专著类成果在线提交电子文档,不需要报送纸质材料。电子文档内容包括:(1)教学成果报告(限2000字):包括教学成果的背景、意义和解决的关键问题,教学成果的研究过程、方法措施,教学成果的主要内容、结论,教学成果实践的成效、推广应用价值及反思,以及教学成果的主要创新点等内容; 2)成果主体报告;(3)教学成果应用和效果证明材料;(4)教学成果参加过其他评比、评奖活动的,可一并提交鉴定、验收等相关材料。要求将以上四项内容按要求制成1word文档上传至系统(格式要求见附件2)。

2.教学成果如为教材(含校本课程教材),需填写《河南省职业教育优秀教学成果申请表》(附件1),将表格电子文档上传至“系统”,并提交样书(一本或一套)。要求装在档案袋内,并在封面标注成果名称、申请人、所在单位等信息。

3.教学成果如为专著,需在线提交“教学成果报告”电子文档(内容要求见材料1),并提交样书(一本或一套)。要求装在档案袋内,并在封面标注成果名称、申请人、所在单位等信息。

4.参评成果须由参评单位出具“查重报告”,查重报告须是由正规的论文检测系统如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出具的简明版检测结果。参评成果总文字复制比须低于30%(含)。“查重报告”加盖学校公章。

将以上申报材料于619日前交到发展处(高教研究所)行政楼528房间,联系人:丁老师,联系电话23810958

附件: 附件1河南省职业教育优秀教学成果申请表.doc

附件2河南省职业教育优秀教学成果材料格式.docx

附件3网上买足彩的正规app评选2017年度河南省职业教育优秀教学成果的通知.doc

关闭窗口
网上买足彩的正规app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开封大学 发展规划处 高教研究所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