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道桥2班翟闰涛,在暑假实习期间得知所在城市部分地区发生严重的洪灾,在实习单位中积极组织同事一起捐款救灾。负责物资的采购,联系货拉拉在2021年7月23日下午六点将五百件今麦郎矿泉水送到陇海路社区及沃德花园社区。2021年7月29日 新乡卫辉受灾严重,得知这一消息再次配合公司动员,并联系河南慈善总会咨询新乡卫辉的受灾情况及所需的物资清单,当天将所购买的雨衣,平掀,安全绳,等物资自驾送往新乡卫辉市庞寨乡人民政府。
灾情的胜利终将属于我们!
突如其来的暴雨,使人们措手不及。洪灾随之而来,城市内涝,河水漫堤。
我参与了新乡彩虹桥的救灾。身为一个新乡人,这是自己的责任搬运物资,装填沙袋。
为了援助受灾群众在彩虹桥救灾结束后跟随牧野区共青团团委参与装卸物资的志愿活动。我随着新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号召参与了搬运消毒物资的志愿者活动。
暑假防汛抗洪纪实
我叫刘志远,是开封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工程与技术的一名大一学生,在假期期间,我的家乡经历了洪水的自然灾害和疫情的蔓延,而我作为一名大学生,深知自己的职责,便义无反顾的投入到了家乡的抗洪救灾和疫情防控志愿者当中。
2021年7月,河南经受大暴雨的冲击,接踵而来的洪水淹没了我省省会郑州。我的家乡因此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家乡的河流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得到这个消息,我便自告奋勇的参加到了家乡的抗洪救灾的志愿者当中,在做志愿者的这些天来,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人间有爱,再猛的洪水也冲不垮我们团结一致抗洪救灾的决心。通过这次有意义的志愿活动,让我理解了人民力量的强大。面对灾害,我们从不畏惧,因为我们有战胜它的信心与团结一致的决心。此次志愿活动是我人生中最有意义、最宝贵的一课,也是我受用终身的一课。
退伍不褪色退役不退志 退伍复学大学生 抗击洪水敢担当
郑文文,男,1997年9月2日出生,汉族,共青团团员,河南焦作温县人,2018年9月响应国家号召参军入伍,曾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某部队,2020年9月退伍复学,现为开封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4班学生。
自7月20日在河南省发生强降雨自然灾害后,开封市贾鲁河水位突涨,开封市尉氏县庄头镇发生汛情,导致沿河一带多个村庄受灾。身为退伍军人的郑文文在得知灾情后,第一时间参与到由开封市退伍军人自发组织的救援队并随队赶到了尉氏县受灾最严重的地方。21日凌晨奔赴庄头镇赵迪村,郑文文与其他队员一起,在长达6个小时的救援中共转移受灾群众100余名。21日下午3时,刚刚参加完救援任务的郑文文同学在得知庄头镇郭英村灾情严重,急需救援的讯息后,顾不上休息,随即和同行的几名退伍军人,驱车赶往郭英村参加救援任务。路上,因为水位高水势急,车辆无法进入,郑文文便和一名队友,下车趟水进入受灾村庄。进入受灾村庄后两人发现待转移村民较多,但只有村民的一台铲车在进行受灾群众转移。郑文文和同行人员随即向救援队汇报现场情况协调救援车辆并投入到转移受灾村民的工作中。由于受灾村民较多,一台铲车只能转移十余人,现场情况特别混乱,郑文文同学一边安抚村民情绪,一边优先转移老人孩子。在转移过程中郑文文同学突然听到有人喊“这里有孕妇”,于是立即去了解情况。在简单的了解后得知这名孕妇已经是在预产期内并且情绪非常激动,于是郑文文同学便让家人安抚孕妇情绪,一边打120协调救护车。由于现场救援条件差只能利用铲车转移孕妇,在和家人沟通后家人同意乘坐铲车转移,于是郑文文便向当地村民要来两床棉被铺在铲车驾驶室一旁确保路上不颠簸。路上郑文文同学一边提醒司机慢一点一边安抚孕妇情绪,最后安全的将孕妇送至救护车上。郑文文一行人在郭英村救援至深夜11点,转移受灾村民200余人,其中孕妇两名,婴儿一名,老人数名。22日在家休整期间,郑文文从新闻上得知卫辉市受灾严重,便联系之前一起参与救援的退役军人组织大家赶到一线参与救援,7月23日他便和开封市黄河快艇救援队紧急赶往到了卫辉市。在到达卫辉市后郑文文便参与到新乡第一附属医院的病人转移工作中。在乘坐冲锋舟前往新乡第一附属医院的途中,突遇对向驶来的船翻在了水中,一船数十人都落在了水里,而且还听到有人大喊有婴儿。紧急情况之下,郑文文顾不得早已被水跑烂的双脚,随即跳进水中去营救落水人员。连续三天的救援,他们紧急转移救助近两千人,转移村民500多人,用大爱和无畏,在洪水中书写了他的勇毅和担当。随后,他们的事迹被开封《菊城发布》所报道。有人问他“那么大的水,你都不害怕吗?”他说“我是一名新时代青年,更是退伍军人,祖国需要我,我不冲谁冲,我只是去做我该做的事”。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党的领导,我们的防汛抗洪工作就不会做的那样井然有序,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就不会得到保护,很多党员干部在抗洪一线奋战了几个昼夜没回家了,感谢他们舍小家为大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没有他们,或许我们的村庄也正遭受着洪涝灾害。我们应时刻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学习,为把国家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奉献自己的光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