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河南省基本形成现代化建设大格局的关键时期,也是开封市加快推进“四个开封”建设、实现郑汴一体化深度发展、建设中原城市群核心区城市的重要时期,更是开封大学创建优质学校,打造特色鲜明、水平一流的应用型高等院校的攻坚阶段。为进一步明确“十三五”期间学校的发展思路、战略目标和工作重点,迎接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及高职教育发展的新机遇,精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学校事业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 “十三五”规划》、《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河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开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文件,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建设基础与发展环境
(一)“十二五”时期发展成就
“十二五”期间,学校在中共开封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开拓进取、求实创新,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深化改革、开门办学,使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学校立足开封、服务地方,坚持“就业、培养、招生”相结合、“生产、教学、科研”相结合这两个“三结合”办学模式,较好地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使整体办学实力和社会影响力显著增强。学校紧紧围绕申报设置“开封科技学院”这一重点工作,大力进行内涵建设、推动科技创新、探索社会服务新模式、开拓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渠道,这些创新工作为学校提升办学层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被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高校、河南省就业工作评估优秀院校、河南省首批职业教育品牌示范院校,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河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被评为国家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国家第一批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全国预征工作先进集体。
1.综合办学实力得到明显提升
学校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近五年里,共投入资金近7亿元,完成东京大道校区总体基础建设工程23.73万平方米。目前,学校占地930亩,建筑面积32.27万平方米;总资产9亿多元,教学及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1亿元;馆藏适用纸质图书126.68万册,报刊3403种,电子图书60.67万册。
建成2个中央财政支持的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重点建设专业、3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和6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建成2门河南省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9门校级精品课程、10门校级“教学做一体化”课程。与行业企业合作建立116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成3个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2个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1个省级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性综合实训基地、6个校级示范性实训基地。
拥有教职工896人,其中,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26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45人,博士9人,硕士研究生279人,“双师型”教师338人。教师队伍中,享受国务院津贴2人,省政府津贴1人,省职业教育专家4人,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15人,河南省教学名师2人,开封市拔尖人才13人。建成2个省级高等学校教学团队、13个校级优秀专业教学团队,培养专业带头人46人、骨干教师86人。一支以名师为引领、专业带头人为核心、骨干教师为支撑、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已初步建成。
“十二五”末,学校全日制在校生达11000余人。学校设置有15个院(部)、5个公共教研部;开设了58个专业,涵盖工、管、经、文、医、艺6大学科门类。
2.科研与社会服务实现较大突破
“十二五”末,学校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49项、市厅级科研项目464项;获省、市科技进步奖14项,其他各级奖励318项;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227篇,其中被SCI、EI收录118篇;各类专利102项。建成1个“校、院、企”三方合作共建的新型复合材料院士工作站、1个校企共建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非物质文化研究基地、2个省级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学校凭借大观博物馆、木版年画、汴绣和官瓷等方面的研究专长与优势,助推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与发展。
学校以行业为依托、董事会为平台、专业指导委员会为桥梁、校友会为纽带,以人才培养、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为载体,与企业形成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深度融合、互利双赢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探索了以“订单班”为标志的多样化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合作特色日趋形成。学校充分利用学校优质教育资源,依托专业面向行业组建了18个专业实体、15个开封市科技特派员团队,面向行业企业提供科技服务60余次,承担了约两万人次专业技术人员培训。
学校加强国际教育与合作,与英国格林威治大学、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联合举办国际金融、物流管理与会计专业专科教育项目。
3.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
“十二五”期间,学校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探索形成了多样化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以创业意识培养——创业教育活动引导——创新创业大赛选拔——创业孵化园实践——创业典型培育的形式,培育创业平台,构建了“全员化”的创业教育工作体系。
大力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风建设,积极开展系列品牌校园文化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比赛中成绩斐然,获得省级以上奖项200余项。
学校已逐步实现了高质量就业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良性循环,生源充足,省内专科一批第一志愿上线率五年平均达到157.2%;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保持在95%以上,用人单位满意率达95%以上。毕业生就业质量、上岗起薪值、专业对口率、岗位稳定期明显提升,实现了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双高”。
4.内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学校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党委会议事规则、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院部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构建了以《开封大学章程》为统领的管理制度体系。实行目标责任管理,构建了责、权、利明确的管理考核体系。优化资源配置,保证重点项目重点投入,实施全过程审计监督,增强财务管理规范性。扎实推进依法治校,推进党务、校务、院务公开和信息公开,科学管理和民主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坚持党建带工建、党建带团建,进一步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推进二级教代会建设。开展“平安校园”创建工作,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保持校园安全稳定。
5.党建思政工作不断加强
学校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理念,不断完善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加强和改进政治理论学习,做好学校意识形态工作。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践行“三严三实”新要求,奋力打造“五好”、“四铁”干部队伍,积极创建“三型”基层党组织,着力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严格贯彻党风廉政建设有关规定,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省政府20条意见精神。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树立了一大批党内先进典型和标兵,弘扬正风正气,践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严把党员发展质量关,2011--2015年新发展党员3343人,其中教工党员17人,学生党员3326人。
(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成就为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着眼新的形势任务,国家、省市对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在负重前行、爬坡奋进的道路上,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也面临不少亟待破解的难题,急需通过深化改革激发活力,凝聚创新增强合力,助推学校建成特色鲜明、水平一流的应用型高等学校。
1.专业建设的品牌效应仍需加强
专业建设是学校发展的永恒主题,需要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文化地域特色相融合。学校的特色专业、品牌专业建设仍需提高成效。部分传统专业内涵建设与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需求相比尚有距离,强化专业与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仍需深化
学校距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尚有一定的差距,校企“双主体”育人、产教融合还需要进一步深入,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仍显薄弱,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自主学习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3.科技协同创新能力仍需提升
学校在应用技术研发能力和精准服务水平方面尚显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应用效益不高,服务产业发展与技术需求、服务教学改革的能力有待提升。能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科技协同创新项目亟需增加,高层次项目、成果有待进一步突破。
4.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仍需规范
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办学资源的有效利用及其效益的发挥不够充分,院部自主发展的积极性和能力有待加强,行政职能部门的管理和服务水平还需提升,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精准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干部和教职工的发展理念和教育观念仍然跟不上形势发展和学校发展的需要,工作作风、能力素质参差不齐,创新意识、担当精神、教育情怀有待进一步提升,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与执行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
5.办学条件仍需改善
师资队伍建设仍然是制约学校发展的短板。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名师培养需要进一步加强,高职称高学历的师资数量相对不足,高水平教学团队、创新团队数量还需要进一步突破。智慧校园建设需要快速推进。校园占地面积、建筑面积的统计需要进一步整合完善,办学经费需要进一步增加。
(三)“十三五”时期环境分析
“十三五”时期是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学校全面发展、提升办学层次、创建优质院校的重要时期。从总体上看,学校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
1.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高职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更加凸显,为学校发展带来新机遇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方式向提高技术含量、提升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转变,这些新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特别是应用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必将对高职院校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提出新的要求。作为高端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侧”的高职院校,从“适应新常态、服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出发,主动自觉地加快专业结构调整,促进专业转型升级,培养符合经济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必将实现新发展、做出新贡献。
2.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高职教育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为学校发展带来新机遇
国家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实施“一带一路”、创新驱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国家战略,特别是河南省“三区一群”国家战略与开封市中原城市群核心区城市、新型工业化城市、国际文化名城和河南自贸区开封片区战略的实施,为学校深化改革、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了新思维。从教育发展看,高等教育发展已进入新阶段,更加注重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与创新发展。国家、省、市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系列重大改革与部署,不断加大职业教育投入,行业企业参与教育程度不断深化,大力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科研服务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重大举措的强力推进,为学校改革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3.经济发展方式变化给学校发展带来了新挑战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行业、企业对各级各类专门人才的要求更严、更高,学校如何更新办学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协同创新以及改革管理体制机制,显得尤为迫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学校专业结构的优化和师资队伍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面对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我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改革与创新意识、办学思路、制度建设等方面都将面临巨大挑战。
4.地方高校激烈竞争、教育资源分配格局重新调整为学校发展带来新挑战
高等教育发展已经进入内涵提升新阶段,各级各类高校纷纷抢抓发展机遇,集聚各方资源,努力实现新的飞跃。生源整体数量减少、生源结构调整、招生录取制度改革等进一步加剧了学校生源竞争态势。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向重点特色院校倾斜,创建优质高职院校成为新一轮竞争重点,部分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转型发展,“优化存量,做优增量”的高校设置原则,对民办教育的支持,国外教育资源的引入等使学校的发展面临巨大的压力。
二、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全面依法治校、依法治教,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增强学生的就业乐业、创新创业能力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主线,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主题,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多元教育需求,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之路。坚持全面建设与重点建设结合、特色发展与错位发展并重、学校发展与民生发展同步,致力于把学校建成特色鲜明、水平一流的应用型高等院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河南省“五大国家发展战略”提供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和智力支撑、技术支持。
(二)发展思路
“十三五”期间,学校的发展战略是以人为本、创新驱动、精准服务、全面发展。总体发展思路是“九个坚持”:坚持党的领导,立德树人,确保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合格接班人的培养目标;坚持创新发展、开放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共享发展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不动摇,全面加强内涵建设,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办学思想;坚持依法治校、质量立校、人才兴校、科技强校、特色促校的办学理念;坚持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作为学校全面深化教学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原则;坚持丰富、深化学校多年探索形成“就业、培养、招生”相结合、“生产、教学、科研”相结合的两个“三结合”办学模式;坚持立足开封、服务地方,面向现代化、主动精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河南“五大国家发展战略”的办学定位;坚持以工为主,主动对接开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打造服务新兴工业城市、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的专业群,实现精准服务的办学特色;坚持创建优质学校,努力提升办学层次。通过不断努力,达到建设特色鲜明、水平一流的应用型高等院校的办学目标。
学校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人才观和质量观,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层次。
学校要坚持把改革创新摆在学校发展的重要位置,创新职业教育理念,变革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建立适合学校实际的管理运行机制,为学校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学校要坚持以“产教融合、协同创新”为引领,持续推动校地校企多元化深度合作、搭建立体化协同创新平台、共建生产性实验实训基地,精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学校要针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在产教融合、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形成办学特色。本着“服务地方设专业、依托产业建专业、产教融合强专业”的专业建设指导思想,遵循“加强基础,注重应用,优化结构,增强优势,骨干引领,突出特色”的专业建设工作思路,紧密对接地方产业发展和行业需求设置专业集群,重点培育和建设装备制造类、土建类、材料与化工类、文化旅游类、现代服务类等专业群,构建以工学为主的多学科专业体系。
学校要营造浓厚的文化育人氛围,从办学理念、校园环境、行为规范、管理制度等方面对学校文化进行系统设计,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整体功能。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以增强学生的就业乐业、创新创业能力为导向,以“双创”育人为重点,以文化育人为基础,以校企合作育人为载体,形成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多维育人模式。
(三)发展任务
坚持一个中心: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深化两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内部管理机制改革。
推进四大重点工程:办学层次提升工程、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建设工程、智慧校园建设工程、管理水平提升工程。
实施八大建设任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专业与课程建设、推进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提升招生与就业水平、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丰富校园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
实现四个明显提升:综合办学实力明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师生员工满意度明显提升。
(四)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立足开封、服务地方,面向现代化,以“九个坚持”为引领,以“一个中心”、“两项改革”为核心,以“四大重点工程”为关键,全面推进“八大建设任务”,实现“四个明显提升”,努力把学校建成办学理念先进、规模结构合理、人才培养优质、办学实力突出、服务能力显著、办学形式多样的应用型高等院校。要抢抓机遇,努力建设优质院校,提升办学层次。
2.具体目标
办学规模:全日制在校生15000人左右,形成本科教育、专科教育、继续教育多层次教育发展格局。
专业建设:建设1-2个国家级骨干专业,3-5个省级骨干专业,9-10个校级骨干专业;建设1-2个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3-4个校级专业教学资源库。依托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重点培育和建设装备制造类、土建类、材料与化工类、文化旅游类、现代服务类等专业群,增设符合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要的新专业(方向)7-8个;设置本科专业5-7个。
课程建设:建设1-2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0门左右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师资队伍建设:到“十三五”末,教师总数达到1050人左右。专任教师队伍中高级职称比例达30 %以上,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教师达到50 %以上,由行业企业一线专家、能工巧匠组成的兼职教师占25%以上,“双师型”教师占60%以上;建设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2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3个、校级优秀教学团队15个左右。
实训基地建设:建设国家级或省级实训基地 1-2 个,校级实训基地 4-5 个,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5-6个,建成职业能力培养虚拟仿真实训中心5-6个。
科技研发与社会服务:“十三五”期间,力争获批国家级项目 2-3个,新增2个省级科研平台、5个市级科研平台、10个协同创新中心(研究中心),完成科技成果转化10项;科研经费达到2000万元,获得专利300项,SCI、EI检索论文200篇,获得省部级成果奖5-6项。
基础条件建设:建筑面积新增12.7万平方米,其中教学科研行政用房面积新增5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新增5000万元;初步建成数字化、智能化图书馆。
就业创业:争创国家级、省级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进入全国50强行列。
民生发展:努力把教师周转房园区建成环境优美、功能齐全、质量上乘、绿色生态的现代化社区。依据相关规定,根据学校财力,逐年提高教职工福利水平,使广大教师共享改革成果,提高教职工幸福指数。
三、四大重点工程
(一)办学层次提升工程
提升办学层次,既是适应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也是主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制造2025》制造业强国战略、脱贫攻坚战等国家重大战略的迫切需要,更是推进学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与迫切需要。学校要对照教育部网上买足彩的正规app本科院校设置标准,针对学校的薄弱环节,加快建设步伐,抢抓机遇,实现提升办学层次的目标。
举措1 夯实综合办学条件
依据《教育部网上买足彩的正规app“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教发〔2017〕3号)精神,认真研究提升办学层次的内外部条件和各项办学指标,抓住重点,补齐短板,夯实综合办学基础,强化内涵建设,努力提升办学水平,抢抓机遇,努力提升办学层次。
举措2 加大人才兴校建设力度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在引进高层次人才、领军人物方面实施“百人计划”,培养一批主持高层次研究项目的领军人物。加大省级名师、教学团队、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努力发挥人才兴校效应,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业务精良、师德高尚的师资队伍。
举措3 提升本科专业建设水平
在办好现有本科专业基础之上,继续探索设置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物流管理、旅游管理等本科专业,到2020年,学科门类增至4-5个,本科专业增加到5-7个。
(二)“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建设工程
根据教育部“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河南省的相关部署和举措,按照“顶层设计、科学规划、系统推进、分步建设、产教融合、创新驱动”的建设原则,通过三年建设,做到优质院校全面建成、“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三级建设体系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举措4 构建“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三级建设体系
按照全面建设与重点建设结合的建设思路,结合学校发展实际,计划承担5个工作任务9个项目建设共计26项省级建设项目,同步推进14项校级建设项目,预计总投入支持经费8800万元。建设期内,取得2-3项国家级标志性成果、10项以上省级标志性成果、20项校级建设成果,确保“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三级建设体系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举措5 创建优质院校
积极创建优质院校,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与生产实践对接,加强教学过程的信息化建设;全面提高学校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契合度,持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和综合办学水平,大幅提升技术创新服务能力;扩大国际交流合作,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创业型、技术技能型优秀人才,增强专业教师和毕业生在行业企业的影响力,提升学校对地方经济产业发展的贡献度。
(三)智慧校园建设工程
根据《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和学校面对的新形势、新任务,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对学校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学生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相关信息资源进行全面整合与有序集成,实现学校信息化水平的全面提升。
举措6 加快信息化基础建设
到2020年基本实现光纤到达校园内各楼宇,通过有线和无线双重覆盖教学、办公、科研、会议室、图书馆、实验实训、后勤服务等室内场所,无线网络覆盖室外主要活动场所,校园主干网络带宽达到10G。学生校园网可入网率达到100%。建设较高标准的数字化管理中心,具有完善的网络管理设备和系统,能够准确监控网络运行情况;具有完善的网络安全设施设备。初步建成运行流畅、能够满足学校基本需要的校园网。
举措7 打造高水平数据中心
建设高水平的数据中心,满足数据资源集中存储、统一交换的需求。以“云服务、大数据”技术为核心,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对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的各项业务进行现代化改造,对校内各个部门的数据进行整合,消除信息孤岛,实现信息全方位获得和共享。全面提升师生的信息化素养和信息化管理服务水平,构建高水平数字化校园,适时推动数字化校园提升为智慧校园。
举措8 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加快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探索基于“互联网+”的数字化教学新模式,促进泛在、移动、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建设“生产、教学互动,教学、培训共享”网络教学平台,在此平台的基础上,开展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建设。在现场实习安排困难或危险性高的专业领域,开发替代性虚拟仿真实训系统;针对教学中难以理解的复杂结构复杂运动等,开发仿真教学软件,推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
(四)管理水平提升工程
深入贯彻教育部《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政策、制度、标准和要求。坚持依法治校,以强化教育教学管理为重点,进一步更新管理理念、完善制度标准、创新运行机制、改进方式方法,不断提高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实现学校管理能力现代化。
举措9 贯彻《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
围绕诚信招生承诺活动、学籍信息核查活动、教学标准落地活动、实习管理规范活动、平安校园创建活动、财务管理规范活动等重点领域,结合学校实际,全面查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治理系列活动。通过实施管理水平提升工程,使学校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更加稳固,现代学校制度逐步完善,办学行为更加规范,办学活力显著增强,办学质量不断提高,依法治校、自主办学、民主管理的运行机制基本建立,多元参与的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学校自身吸引力、核心竞争力和社会美誉度明显提高。
举措10 完善学校治理结构
坚持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维护章程权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现代大学制度。健全决策程序和议事规则,优化内部治理结构,严格执行党委会、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切实增强决策科学性和工作执行力。学校院(部)形成党政联席会决策、学术导引、师生参与监督的管理运行机制。加强校务公开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等在学校治理中的作用,建立以师生需求为核心的灵活的组织服务模式,切实维护师生员工的合法权益。
举措11 构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稳步推进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的建设,发挥状态数据在行政决策、内部治理、教学改革的作用。以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为基础,推行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完善教育质量年报制度,构建校内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参与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立校、院(部)两级督导制度,细化质量标准,提高利益相关方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满意度。
举措12 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进一步创新和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岗位设置和人员聘用制度。深入推进编制管理、绩效考核和分配制度改革,建立良好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依据《网上买足彩的正规app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探索实施职称评审的独立组织评审或联合评审方式。准确把握养老保险改革的政策内涵,做好全校教职工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工作。发挥绩效工资的导向作用,加大向关键岗位、优秀人才和优秀教学团队倾斜的分配力度,营造尊师重教、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四、八大建设任务
(一)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牢固树立人才培养在一切工作中的中心地位,认真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举措13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围绕创新创业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体系和运行机制深入研究和探索,突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引领和成果推广,深化内涵建设,全面提升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加强人才培养薄弱环节,将全面发展理念和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举措14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紧密围绕地方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主动对接行业企业、地方政府战略发展需求,以产教融合为主线,深化创新创业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项目驱动化”的校地校企联动合作模式,优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自身办学特色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把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融入课程教学模块,基于工作过程科学设计教学过程。积极开展校企联合招生、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构建基于招生、人才培养、顶岗实习、职业培训等校地校企全方位合作育人基地,达到推动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相衔接、人才培养链和产业链相融合的目标。
举措15 构建“双创”教育体系
以争创国家级、省级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为目标,进一步健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快实施课程体系与课堂教学改革,完善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和创新创业孵化园建设。“十三五”末,形成成熟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自主学习、指导帮扶、文化引领等多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新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多。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树立“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标准,突出人才兴校战略在学校整体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地位。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和青年教师培养为重点,统筹专业建设需求、教育教学改革需求、办学特色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敬业、爱生、严谨、奉献”的良好师风,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紧紧抓住稳定、培养、引进三个环节,通过超前规划、专业带动、机制创新等措施,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业务精良、师德高尚的师资队伍,为实现学校发展目标提供人才保障。
举措16 引进高层次人才
修订、完善《开封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进暂行办法》,进一步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管理工作,重点做好高职称、高学历人才的引进。逐年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人员和高技能的能工巧匠补充到教师队伍中,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按照“不求所有,唯求所用”的原则,加强人才柔性引进。创新教师聘用管理制度,逐步推行淡化身份、强化岗位、低职高聘、高职低聘、转岗聘任、不予聘任和“以岗定薪”、“优绩优薪”等有效激励的用人机制,建立“校聘教授、副教授”制度,根据专业建设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设置校内教授、副教授岗位。
举措17 加强教师培养培训
加强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修订、完善《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选聘与管理暂行办法》,通过集中培训、社会调研、参与企业生产、共同研发生产项目、出国学习考察等方式,进一步加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特别是在国内或省内有知名度的名师培养支持力度。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教师轮流参加国家级、省级培训。
强化“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修订《双师素质教师的认定与聘任管理暂行办法》,有计划地轮流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且保证每5年企业实践时间不少于6个月,学校逐步把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作为申报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条件,每个学院都有1-2个相对稳定的教师实践企业。通过挂职锻炼的方式,深入企业,到生产一线实践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技能。
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按照《开封大学青年教师培训管理办法(试行)》,逐步建立和完善以老带新的青年教师“导师”培养机制。分批分期选派青年教师参加各种职业技能培训,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岗位培训、教学技能大赛、说课大赛、十佳青年教师新秀评选等活动,不断提高青年教师业务素质。
完善教学名师、专家、教师新秀的评选制度。培养和选拔为人师表、敬业爱岗、治学严谨、成果突出的教师楷模。通过教学团队建设,推进传、帮、带,建立老中青相结合的师资培养机制,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探索教学团队在组织架构、运行机制、监督约束机制等方面的运行模式。
举措18 抓好兼职教师队伍
修订、完善《兼职教师聘任与管理暂行办法》。加大兼职教师的聘用力度,建立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确保来自企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技能人才的兼职教师自然人数不低于专任教师的25%。加强对兼职教师的管理,不断提高兼职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和教育教学质量。
(三)深化专业与课程改革
坚持“服务地方设专业、依托产业建专业、产教融合强专业”的专业建设指导思想,遵循“加强基础,注重应用,优化结构,增强优势,骨干引领,突出特色”的专业建设工作思路,构建以工学为主,管理学、经济学、文学、医学、艺术学协调发展的学科结构。到“十三五”末,专业总数在优化调整后达到50个左右;加强课程建设,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多层次课程建设新体系。
举措19 优化专业结构与专业布局
坚持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以产业需求驱动动态专业调整,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深化专业内涵,活化专业方向,集中力量办好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特色优势专业及专业集群。推进专业综合改革,规划专业布局,建立一个有效合理的动态专业结构调整机制。依托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重点培育和建设装备制造类、土建类、材料与化工类、文化旅游类、现代服务类等专业群,以点带面推动专业建设。压缩和淘汰就业率低、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脱节的“劣势”专业,优化重组和配置校内外教学资源要素,使学校专业规模、结构、质量与效益协调发展,形成合理的专业结构,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与资源优势。
举措20 加大骨干专业建设
以建筑工程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应用化工技术、酒店管理、会计电算化、服装设计和电气自动化技术等省级特色专业和优势专业为依托,建设一批紧贴产业发展、校企深度合作、社会认可度高的骨干专业及专业集群,构建国家、省、校三级专业建设体系,辐射带动全校专业建设与发展,提高学校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同时,建设好已有的省级特色专业和校级特色专业,充分发挥特色专业在专业建设中的龙头示范作用。
举措21 深化课程建设与改革
以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为契机,推动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打造多层次、多类型的优质课程体系,推进课程改革。深化校企合作,制定相应的课程管理办法,开展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建设工作。配合创新创业教育,促使课程教学由传统“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思维养成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做好寓职业教育与创新创业于教学过程之中的课程标准。大力推进课程体系数字化建设,进一步优化学生学习模式,鼓励学校教师开展微课、MOOC制作。
举措22 推进教学资源库建设
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互动,实现校内传统课堂与在线课程的有机整合。鼓励教师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开发与课程改革相配套的立体化教材,特别是综合性实训教材。积极推进网络教育资源开发和共享平台建设,逐步实现专业核心课程的教案、习题、实验、教学文件以及参考资料等教学资源网上开放,并进行教学综合分析,开展学生综合评价,为广大师生提供免费享用的优质教育资源,形成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网络化泛在学习新模式。
举措23 健全专业预警与进退机制
根据政府职能部门对人才需求的定期检测数据、第三方调研评价结果、用人单位满意度、毕业生满意度、第一志愿生源率、毕业生就业率、专业对口率、转专业率、专业建设评估得分等方面的状态数据,建立专业预警与进退机制。把学校现有专业划分为重点建设专业、促进建设专业、预警专业和暂缓招生专业四个等级,在建设资金、师资、实验实训、校企合作、招生规模等各方面分别实施差异化政策。
举措24 提升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水平
继续按照“校企共建、虚实结合、功能多样、资源共享”的原则,以工科专业群为重点,加强校企共建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实现校企双赢。加强致力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建设,利用新技术建设新型数字化、虚拟化、智能化实验实训室,着力提升实训基地建设水平,打造管理科学、特色凸显、功能全面、运行高效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加强实训基地管理,加强实训基地制度管理,加强实训基地安全管理,建立实训基地管理系统平台,进一步提高实训基地信息化管理水平。
(四)推进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
坚持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创新相结合,以科研平台为载体,推动政产学研用深度合作,全面整合并高效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构建适应开封地方需求的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新体系。
举措25 构建科技协同创新体系
逐步完善学术评价与激励政策,营造勇于创新、善于创新、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良好学术氛围,建立适应学校快速发展的科技创新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
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对接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推进科研平台建设。工科平台积极开展应用技术研发,围绕行业企业技术升级改造和“双创”、“双+”驱动战略,坚持政产学研用相结合,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协同创新。社科平台主动顺应“文化+”战略,传承创新地方历史文化优势,推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目标,大力鼓励开展横向联合项目研究。加大科技研究投入,重点建设校地校企合作共建的开封市大学科技园、院士工作站、各层次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以及协同创新中心(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重大创新领域,集中力量攻关,重点开展技术创新、科技攻关、共享创新资源,引进技术、转化研发成果,促进创新要素和产业要素实现无缝衔接,产出一批标志性成果,着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益。加强人文社科类应用研究,强化服务地方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创新的智库建设,全面提升学校自主创新能力,在相关研究领域取得较高的社会影响,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举措26 推进校地校企深度合作
紧密围绕地方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主动对接行业企业、地方政府战略发展需求,依托学校优势资源,继续探索实施“项目驱动化”的校地校企联动合作模式,拓展“多元化、多样化”校地校企合作办学特色,提升精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主动对接开封产业集聚区及产业群,对接开封县区、属地企业,努力建立学校与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联系沟通机制,通过不断探索“项目驱动化”的校地校企联动合作模式,积极推动相关专业实施订单式、现代学徒制培养,探索建设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与地方、企业广泛建立招生、培训和人才培养、顶岗实习实训等合作育人基地。
建立健全适合学校发展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促进校企合作工作有序推进,对校企合作工作实行项目化管理,保障校地校企合作项目有效实施。
举措27 完善继续教育与培训
坚持开放共享理念,主动服务地方,在成人高等教育、技术和技能培训等方面开展形式多样的继续教育,扩大继续教育规模,为社会成员提供多样化、个性化服务。发挥场地、设施、师资等教育资源优势,主动对接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组织相关技能培训,联合大型企业举办企业大学,积极开展企业职工继续教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以及面向市民开展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培训。进一步提升成人高等教育、技能鉴定与技能培训等工作的管理水平。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使继续教育办学模式更加灵活,办学类型更加多样化,办学层次和质量进一步提高。
做好省、市两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培训工作,争创职工继续教育品牌职业院校,努力把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工作做成学校的继续教育品牌项目。
举措28 做好文化传承与创新
依托学校大观博物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充分挖掘宋文化资源,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推进对宋代陶模、朱仙镇木版年画等开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依托人文社科人才优势,主动顺应开封“文化+”发展战略,助推开封文化产品和品牌走向世界,促进开封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与发展。
(五)提升招生与就业水平
加强网上买足彩的正规app工作领导,组建精干高效、专兼职结合的网上买足彩的正规app队伍,落实目标责任制,建立检查、指导、考核、激励的网上买足彩的正规app管理机制。优化单独招生模式,加快推进分类招生工作,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体系,提升招生与就业工作水平。
举措29 构建招生工作新机制
结合学校专业布局,合理投放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进一步扩大招生省份和数量,优化招生类型和结构。优化招生宣传方式,丰富招生宣传载体,深入宣传学校的办学特色和综合实力,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制定合理的优秀生源基地建设实施意见,充分发挥全校师生参与优秀生源基地建设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加强与生源地的交流与合作,发挥双方教育资源优势,共建人才输送、选拔和培育的有效机制。
举措30 创新多样化招生模式
根据合作企业需求,创新多样化招生模式。改革单独招生考核方式、考试内容和录取办法,实行“招考分离”,以“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核方式,严格按照国家教育考试的规定、标准和河南省教育厅有关文件要求,组织单招命题、考试和录取。加快推进学校分类招生工作,力争使分类招生成为学校招生主渠道。
举措31 构建就业创业服务新体系
充分发挥就业指导作用,持续提升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完善就业创业信息服务平台,实现“精准就业服务”。健全毕业生就业档案管理登记制度和毕业生跟踪回访制度,实施“优秀毕业生首推计划”,巩固和扩大毕业生就业市场。结合国家“大学生西部服务计划”、“选拔优秀应届毕业生到基层培养锻炼”等举措,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就业。广泛收集中小微企业的招聘信息,积极组织中小微企业进校园招聘。探索开展毕业生海外就业活动,努力开拓海外就业渠道。不断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就业满意度与就业质量。
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苗圃-孵化-加速-跟进-回馈”的“五环”大学生创业模式,使其特色更加鲜明、工作更加精细。搭建创新创业科学化管理平台,组织开展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营造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六)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
瞄准世界教育发展变革前沿,积极扩大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探索中外合作办学的新机制,大力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师资和管理队伍的国际化能力,全方位多元化培养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需要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
举措32 稳步推进合作办学项目
稳定现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办学规模,积极拓展新的合作办学项目。在现有基础上,加大与英国、澳大利亚、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高校联合办学的力度,到2020年,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力争稳定在3-4个。全日制在校生人数稳定在700人左右。积极推进双语课程建设,加大联合开发课程的力度。到2020年,力争10%以上的中外合作项目专业核心课程实现全外语或双语授课,打造品牌专业和课程。注重项目建设质量,实现管理规范化、过程监控常态化与服务保障有效化。
举措33 构建多元合作交流平台
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职业教育合作,实现师生交流互访常态化。每年选派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到英国、澳大利亚合作院校短期研修学习、访问考察,学习先进职教理念,提升教师的国际化视野和能力。“十三五”期间,到国外进修培训达到15-20人次。文化交流及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0-15人,邀请海外专家来校讲学交流20-25人次。与英国、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开展多种形式学生长短期出国游学交流项目3-5个。
(七)丰富校园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宣传与固化“艰苦奋斗拼搏进取的创业精神、同舟共济和谐共赢的人文精神、百折不挠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勇于探索求真务实的创新精神”的开大精神、“敬业、爱生、严谨、奉献”的优良教风和“乐学、善思、精技、拓新”的优良学风,逐渐形成特色鲜明的校园精神文化。坚持文化传承创新,凸显时代特征,融汇地方特色,突出高职院校特点,营造优良的校园环境。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育人的功能,切实增强校园文化软实力。
举措34 持续推进校风教风学风建设
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在全校营造教学相长、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引导广大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发挥学生会、学生社团以及各级团组织在学生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提升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勤奋进取的人,成为学习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大力优化“教室、社团、宿舍、网络”四大育人环境,统筹规划校园建设,创造宜人校园环境,打造特色人文景观,建设绿色生态校园,构建优美大气的环境文化,使学校成为具有高尚思想道德精神、深厚人文底蕴、环境优美、文化品位高雅的现代化校园。
举措35 加强校园文化品牌项目建设
注重营造格调高雅、崇尚科学、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紧紧围绕思想引领和成长服务,重点打造感恩担当、志愿奉献、职业素养、创新创业品牌文化,进一步加强体育文化节、科技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艺术节、文化广场、道德讲堂、文化讲坛等校园文化精品项目建设,加强体育育人、文化育人和活动育人实效。抓住重大事件和历史纪念日等时间节点,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切实重视和强化第二课堂实践育人功能,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结合专业特色,帮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专业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深化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效对接,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技能大赛,争取更多参赛活动项目荣获高级别奖项。紧扣社会焦点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组织多种形式的国内、国际学生交流、文化交流活动。建立校外学生实践基地,开展文化研究宣传活动,推动文化研究与文化实践相融合,发挥大学文化对城市文化的引领和辐射作用。
举措36 全面推进依法治校
认真落实《开封大学章程》,以省级依法治校示范校建设为抓手,构建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的长效机制。完善民主监督机制,推进党务校务公开。健全民主管理、民主参与、民主监督机制,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学代会等组织形式,保障师生员工的合法权益。依法做好招生、财务、招标等重点领域的信息公开工作。广泛开展干部队伍、师生员工学法知法的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师生自觉懂法、护法、守法。加强校友会工作,推进学校与校友之间的良性互动。严格执行预决算制度,合理控制日常支出,积极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优良型学校。加强安全保卫工作,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坚持综合治理,维护学校及周边环境秩序,全面构筑校园安全应急预警体系和长效管理机制,积极推进平安校园建设。
(八)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
坚持党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全面从严治党贯穿党的建设全过程,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提升办学层次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障。
举措37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加强网络思政教育,健全学生思政教育长效机制。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标准化建设,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注重实践教学,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深入开展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国防教育,开展廉洁教育和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推动实践育人长效机制建设。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美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开展校训育人工作。开展学生文明礼仪教育、行为规范教育以及珍爱生命、防范风险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自信心,促进学生爱祖国、懂礼仪、会劳动、有责任、精技艺等优良品质的形成,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举措38 全面推进从严治党
把全面从严治党贯穿党的建设全过程,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紧密结合,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和党的政治纪律,健全全面从严治党制度体系。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推进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和基层党支部建设,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严格贯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坚持从实绩看德才,凭德才用干部,加大年轻干部选拔任用力度,建设学校高素质干部人才队伍。坚持任职培训和岗前培训相结合、校内与校外培训相结合、理论培训与业务培训相结合、短期培训与学历培养提高相结合,强化党员干部培训。完善干部试用期考核、年度综合考核和任期考核办法。全面实施党员质量工程,抓好全体党员学习教育,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加强作风建设,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认真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开展党风党纪教育、警示教育和岗位廉政教育。加强重点领域、重要岗位、关键环节权力行使的制约和监督,构建和完善党风廉政建设体系。
举措39 切实加强意识形态引导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引导多样化思想认识,明确党委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意识形态责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切实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引导管理,做大做强正面宣传,牢牢掌握学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话语权。深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在青年教师和学生中培养一大批政治骨干,造就一支政治坚定、学养深厚、有重要影响的思想理论建设队伍。加强校园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加强国家观和民族团结教育,加强校园反邪教宣传教育工作,坚决抵御敌对势力渗透。
举措40 持续推进民生工程
保障师生合法权益,建立教师成长发展机制,切实关心教职工生活,重视发挥离退休老同志在学校建设和发展中的作用。逐步完善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依据相关规定,根据学校财力,逐年提高教职工福利水平。努力把教师周转房园区建成环境优美、功能齐全、质量上乘、绿色生态的现代化社区。建设整洁美观的校园环境,构建多元、开放、高效的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切实维护好师生利益,共享改革成果,提高师生幸福感、满意度和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使之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五、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学校规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在党委领导下建立分管领导分工负责的责任体系,统筹领导“十三五”规划实施;各院部、职能部门成立子规划、分规划实施工作小组,建立协同推进规划的工作机制,在规划实施中加强政策指导与战略管理。
(二)加强宣传动员
面向全校师生教职员工,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规划的宣传,大力营造落实规划的良好舆论氛围,增强全校师生员工对学校未来五年奋斗目标、发展思路、发展任务的认同感,提高对规划的执行意识,有效引导全校师生员工的参与意识,举全校之力、集各方之智共同落实好规划。让实施规划成为全校师生员工的自觉行动,使规划执行过程成为凝聚人心、群策群力、共谋发展的过程。
(三)加强经费保障
加强规划实施的经费保障措施,稳定财政拨款。拓宽办学经费融资渠道与领域,通过多种措施和渠道增加学校收入,增强经费保障能力。强化财务编制预算与管理,提高资金执行率和使用效益。有效配置、利用和盘活各种资产,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充分挖掘学校形象、品牌、校友等有形或无形资源,积极吸引社会各界参与学校发展。
(四)加强监督考核
对规划的实施情况建立监测、评估、督查管理机制。制定各项目标任务的分解落实方案,把发展目标和建设任务逐年分解到各单位的年度工作计划中,对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监测评估、跟踪检查和年度考核,考核结果纳入到二级单位负责人的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中。